![]() |
在由一冶承建的北辰东道道路、综合管廊及附属工程PPP项目上,一个憨态可掬的“大白”机器人正在地下综合管廊里“巡逻”。
管廊为何要“请”来机器人呢?城市综合管廊是建于城市地下用于铺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公用设施,更是智慧城市的“大动脉”。但是地下管廊短则几公里,长则数十公里,巡检人员不可能完全实时掌握地下管廊运行工况。因此,可靠稳定的机器人就成了守护管廊安全运行的佳“人”选。 该机器人可通过360度红外摄像头及音频侦测装置,准确监测到周围环境的温度、异响等数据,并将监测到数据实时传输到智慧管理控制中心,管理人员不需要进入管廊内部,就能了解运营情况。 “我们的机器人一共有2台,是为管廊巡检专门定制的,主要负责管廊内电力舱的日常巡护。”硬件工程师赵红洲指着身G一米多的“大白”机器人介绍:“它的两个‘眼睛’一个是红外摄像头,可以采集设备温度;一个是普通摄像头,用于拍照;两只‘耳朵’一个是拾音器,当设备出现异响时可以采集声音,另一个是拍照时需要的补光灯。胸前的圆形设备是定位系统,和扫地机器人类似,能通过扫描空间的整体布局来判断自己的位置。” 工程师会在机器人出发前就为它设定好巡检路线,日常巡检通常是2台机器人从管廊两侧同时向中间出发,到达管廊中间位置时再各自返回,往返大概需要3个小时。 那么,机器人采集到的信息或者发现了问题,又将上传到哪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跟随赵红洲来到了该项目的监控中心,此时,软件开发经理梁霞和其他工作人员正紧盯着电脑上的智慧管廊统一管理平台系统。在机器人等各类硬件的帮助下,此时的屏幕上,可实时查看管廊里的真实情况,设备名称、编号、状态等信息一应俱全。梁霞表示,一旦哪个设备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报警并显示原因。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处理。
|
版权所有 © 上海昀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颛兴东路1331号706室 沪ICP备20012629号-1 |